山不过来咱过去 飞地养殖谋发展 ——周至县东涧沟村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东涧沟、熊掌沟……仅听这名字,就能想像这片土地的偏僻与艰险;

黑河水源保护地、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仅从这些土地禁令,就能看到经济发展所受的限制。

怎么办?

山不过来咱过去!自从西安市莲湖区对口帮扶东涧沟后,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依靠“飞地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山不过来我过去

“飞地养殖”促脱贫

站在村部往外望,千山列阵,峰峦如聚。这样美丽的风景没成想却成了东涧沟村发展的经济的阻碍。

陕西省周至县王家河镇东涧沟村地处秦岭深处,农民种植的土豆玉米经常被山里的野猪破坏,发展养殖业则由于污染水源也被禁止。面对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脱贫的道路显得异常艰险。

东涧沟村

刚到东涧沟村,莲湖区驻村工作队也很犯愁,如何处理好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东涧沟村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必答题。

有人提议养牛,因为以前东涧沟村有养牛的传统,村里有好几个养牛的“老把式”,但由于养牛会污染水源而被叫停。

“山不过来咱过去!山里不让养牛,咱就搬到山外去。”驻村工作队队长朱炳全斩钉截铁地说道:“东涧沟村可以搞‘飞地养殖’,在山外建设养牛场,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地还能飞起来?”东涧沟村的村民懵了,对这种新鲜玩法半信半疑。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几经转辗,最终确定在48公里外的广济镇双庙村租地4.5亩,建设养牛场。

养牛场

为确保牛的质量,村书记汤振华和村集体合作社成员,邀请王家河镇副镇长叶海良、王家河镇民政办主任周军宏到永寿、凤翔等地购牛,甚至远赴内蒙古、甘肃等地。为节省住宿钱,他们常凌晨从周至出发,第二天晚上再回来。经过不懈努力,如今,175头牛已进圈,产业也真正落了地。

远赴内蒙古路上

朱炳全看着牛棚里新进的牛,兴奋地说道:“有些牛是从内蒙古新购入的,一路颠簸,几经转辗,终于到咱牛场了。养牛场赚了钱,入股的村民才能分到更多收益,我们的产业扶贫才算是扶到点子上了。”

62岁的脱贫户刘发红,是养牛场建成的第一批受益人,“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我养过牛,特意聘请我到这里专门养牛,还给我发工资。现在我有了固定收入,也干上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心里痛快。”刘发红高兴地说道。

贫困户在养牛场

绿色发展做指引

因地制宜搞产业

山外养了肉牛,山上的土地怎么办?

东涧沟村分三个村民小组,地广人稀,土地分散,从村部走山路到三组熊掌沟,需要7个小时。农民辛苦种植的庄稼,经常受到野猪的破坏。

驻村工作队与东涧沟村两委会经过深入调研,通过土地流转40亩地,投资15.9万元,建立花椒园产业园,种植无刺花椒。

“不需打桩防动物、不怕飞鸟来觅食、不怕无雨太干旱、保护生态不怕查!”说起花椒产业园,东涧沟村的群众开心地说起了顺口溜。

村民栽种花椒

驻东涧沟村第一书记刘章勇介绍到:“种植花椒投入少见效快,适宜在山区种植。下一步我们通过搭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渠道,将花椒树变成摇钱树。”

“山上种花椒、山外养肉牛,将来我还能到花椒园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愁致不了富。”贫困户杜平安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贫,产业扶贫才能拔掉穷根。以前,东涧沟村因受限于环境因素,产业发展长期落后。如今,在这片绿水青山上,驻村工作队与两委会共同努力,因地制宜搞产业,凝心聚力谋发展,帮助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