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打造消费新亮点

小南门早市:从传统市场到网红景点

“卖甑糕啦”“油茶麻花”“肉丸胡辣汤”“朝里边坐”……一声声响亮的吆喝声,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寒冷。每天早上6时,是西安小南门早市的开市时间。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青灰色的古城墙相互映衬。

7时许,位于小南门里的肘子夹馍、茉莉冰豆浆、胖子甑糕、绝味菜盒、油茶麻花等摊位前就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队伍顺着马路拐着弯。其中不乏拖着行李箱前来的游客,他们不顾冬日的严寒,只为体验一把 “西安人的早上”。

杨双荣做甑糕的手艺是祖传的。15年前,小南门早市初具规模,他便追随父辈的脚步,在此处设立了自己的甑糕摊位。12月12日7时10分,杨双荣的摊位已经被外地游客包围,不少人一边购买一边拍视频,“咱得把祖先的手艺传承好。”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打包、装袋。

一锅甑糕,原料看似普通,但制作过程极为讲究。为了确保第二天能够准时出摊,杨双荣在前一天下午3 时就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杨双荣回忆:“小南门早市刚兴起的时候,主要是以售卖蔬菜、水果为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吃摊位才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这几年,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力,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制作的小南门早市“美食合集”“打卡攻略”等内容,令其承载的“烟火气”成为各地游客探索西安市井生活的指向标。

在杨双荣摊位的对面,就是周建祥的肘子夹馍,一名博主将直播机架在他摊位前的人流空隙处,记录着西安人的早市生活。和老杨多年的坚守不同,周建祥是这里的新商户,入驻小南门早市仅两年,“以前也在其他地方卖,这里火了之后我们就过来了。生意好的时候,不到10点就售罄收摊了。”

小南门早市的热闹氛围与亲民价格,打破了传统旅游消费场景的局限。让消费场景从单一的观光购物向深度体验市井生活转变,成为展现西安城市多元文化与魅力的生动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