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机构,西安大兴新区(土门地区)管委会各部门:

《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2021年3月6日莲湖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6日


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6日西安市莲湖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

目 录

第一篇 紧扣新时代脉搏,迈入新发展阶段... 3

第 一 章 站在新起点上的莲湖... 3

第 二 章 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 3

第二篇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3

第 三 章 指导思想... 3

第 四 章 基本原则... 3

第 五 章 发展目标... 3

第三篇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建设集约高效的品质莲湖... 3

第 六 章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 3

第 七 章 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3

第 八 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量质齐升的活力莲湖... 3

第 九 章 做精文化旅游产业... 3

第 十 章 集群发展都市工业... 3

第十一章 扩容升级现代商贸业... 3

第十二章 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 3

第十三章 培育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3

第 十四 章 创新发展新经济形态... 3

第五篇 扩大重点领域优势,建设动力持续的创新莲湖... 3

第 十五 章 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3

第 十六 章 树立法治政府新标杆... 3

第 十七 章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 3

第 十八 章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3

第 十九 章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3

第六篇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外向包容的开放莲湖... 3

第 二十 章 实施“服务提升”行动... 3

第二十一章 实施“双向开放”行动... 3

第二十二章 实施“平台构筑”行动... 3

第二十三章 实施“丝路开拓”行动... 3

第二十四章 实施“区域协作”行动... 3

第七篇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舒心舒适的宜居莲湖... 3

第二十五章 共建美好生活环境... 3

第二十六章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3

第二十七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

第二十八章 推进未来社区建设... 3

第八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安定祥和的平安莲湖... 3

第二十九章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 3

第 三十 章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3

第三十一章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3

第九篇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有温度的幸福莲湖... 3

第三十二章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3

第三十三章 稳定扩大就业增收... 3

第三十四章 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3

第三十五章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

第三十六章 丰富文化体育生活... 3

第三十七章 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 3

第三十八章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3

第三十九章 推动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3

第十篇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3

第 四十 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3

第四十一章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

第四十二章 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3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

第十一篇 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3

第四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3

第四十五章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3

第四十六章 加强规划评估考核... 3

第四十七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

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莲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我市重大战略部署,精准把握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在更高起点上编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应对风险挑战,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典范城区。

第一篇 紧扣新时代脉搏,迈入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面对新环境,迎来新任务,要紧扣时代脉搏,发挥基础优势,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第一章 站在新起点上的莲湖

“十三五”时期是莲湖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莲湖区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奋勇拼搏,全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管理创新、民生普惠、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开创了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连续12次荣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破新高,2020年达到814.95亿元,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76亿元,“十三五”时期稳居全市区县“第一方阵”。实施重点项目208个,累计完成投资6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2%。“五上”企业增至526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6.4%。签约百亿级项目5个,引入融创、雪松大宗等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引进内资47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3.2倍、1.4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怡康医药、永辉超市、宏府集团公司等3家企业跻身陕西民营企业50强。

(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钟楼、大唐西市、大兴、土门等商圈蓬勃发展,10家大型商业体建成开业,新增商业面积60万平方米,盒马鲜生等新零售业态不断加入,老城根Gpark商业街被评为中国“一带一路”国际特色商业文化街,“传统”商贸业实现“现代”蝶变。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基本形成多元融合的金融生态,新增上市挂牌企业 2 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规上文化企业达到45家,“全球最佳书店”方所书店落户莲湖并开业运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民宿、夜游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年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三)改革创新成果丰硕。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整合57家区属国有企业,组建五大集团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接管市房地产经营二公司、华衡莲湖物业服务中心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成投用全省一流区级市民中心,累计办件量突破200万件,“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现有科研院所24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全区科技成果交易额累计完成101亿元,为“十二五”时期的3倍。累计建成众创空间31个,运营面积50.33万平方米,5家众创空间获评“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倍格生态总部迁址莲湖,为全市唯一一家新三板挂牌创业项目。2个全市首批创建类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入选全国第二轮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现有市场主体达到13.6万户,为“十二五”末的4.5倍。

(四)人居环境有力改善。实施西关村、桃园一坊等17个城棚改项目,8442户群众住进新居。完成280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3万户。打通桃园北路等断头路11条,新建市政道路15条,累计建设公共停车位5321个,新增配建停车位11万个,群众出行方便快捷。实施148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131条道路架空线落地,拆除违法建设240万平方米,城区面貌更加靓丽。改造提升公厕335座,新建、提升绿地广场16个,建设绿道19.13公里,增绿46.7万平方米。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公共机构、教育系统全覆盖。完成5.6万户居民“煤改洁”[1],重拳治理“散乱污”企业[2]、扬尘污染和餐饮油烟污染,民用散煤实现动态“清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0年收获优良天数253天。

(五)城区治理更加高效。法治环境实现新突破,作为西北五省唯一区县,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推动社区“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建设,3个社区达到省级示范标准,获批第四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深入开展“五项攻坚”和十大专项整治,完成150个社区紧急救援站建设,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全市领先。创建“萤火虫”志愿服务品牌,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纵深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荣膺省级先进区。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获评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时56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三清零”,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国务院督导组高度评价。

(六)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群众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155元,较“十二五”末提高44个百分点。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投用区级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全省首家“虚拟养老院”项目,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39个,实现社区全覆盖,累计增加养老床位4564张。累计发放低保金3.37亿元,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解决264户居民房屋办证问题,建成保障性住房5.33万平方米,14118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派出81名干部驻村,投入4893.7万元,12个帮扶村和133户贫困户均已实现稳定脱贫。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19所、科普中国e站26处,大唐西市博物馆成功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民科学素养稳步提升。新建改扩建校园14所51.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1715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2.1%,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标准化高中全覆盖。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53个、教育集团7个,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建成各类文化馆站1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4个,累计开展惠民活动1500余场次,公益电影进社区3000余场次,获评“全国武术之乡”先进单位。建立紧密型融合式医疗联合体3个,推行卫生健康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打造“5+N”家庭医生工作团队114个,基层医疗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北院门街道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顺利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国家安全、人民防空、审计、兵役、妇女儿童、慈善、地方志、侨务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八)党的建设持续加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制定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深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显现。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用人导向,建立“4321”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调整补充区管班子50批次,调整干部813人次,干部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三级联动、一级延伸”城市基层党建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试点,有效激发基层干部活力。实施“莲心·360 民呼我行”专项行动,22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到131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正风肃纪,加大审查调查力度,切实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实现巡察工作全覆盖,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专栏1:莲湖区“十三五”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十三五”目标

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60

814.95

2.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5

9.1

3.人均GDP(万美元)

≥1.7

1.73

4.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5.7

34.76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10

-7.4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6

9.5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89

482.37

年均增速7.2%

8.实际引进内资(亿元)

40

87.67

9.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8000

10398

1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71

已达到

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50

46.6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按市上下达任务

确定

完成任务

13.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

完成任务

14.万人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5

8

15.年科技成果交易额(亿元)

≥8

20.2

16.孵化企业数量(家)

【150】

【1671】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按市上下达任务

确定

完成任务

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任务

19.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

完成任务

2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71.2

69.3

21.城市PM2.5浓度下降(%)

【10】

【16.4】

22.人均绿地面积(m2

9.27

9.273

23.城镇调查失业率(%)

<5

<4

24.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6

8.3

2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

99.4

2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

99.67

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5

5.0155

注:1.【】为累计数。

2.第四次经济普查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为科学评估“十三五”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人均GDP两项指标,基于原统计口径推算得出。

第二章 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

“十四五”时期,要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开启发展新征程。

从国际层面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另外,国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各项机遇叠加,国内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从省级层面看,我省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键时期,处在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重的阶段,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提出“五项要求”[3]和“五个扎实”[4],为全省做好新时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召开十三届八次全会,吹响了全省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战斗号角,进一步坚定了莲湖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发展信心。

从市级层面看,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肩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诸多国家使命,持续强化“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5]城市功能,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同时,西安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城市形象将明显提升,营商环境将大幅改善,国际美誉度和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这些利好因素,将为莲湖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合作提供更多平台。

从自身层面看,莲湖是丝绸之路起点区,经过多年发展,区位优势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

但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莲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作为中心城区,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同时部分区域产权关系复杂、分散,形成了区域可用空间细碎化、点状式分布的特点,导致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土地资源供给较为不足。同时,辖区布局了大量传统工业企业、驻军单位和铁路基础设施,以及“中优”计划、文物保护政策等因素,使土地开发利用和项目建设落地难度加大。

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县指导产业发展的自主权不强,高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业态较为相似,资源竞争较为激烈,产业聚集发展面临较大考验。扩大内需的体系尚不完善,消费和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作为内陆城市的中心城区,“不临空不临港”,对外贸易成本相对较高,经济外向度有待提升。

基层治理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阶层、新群体不断涌现,治理重心逐步向基层转移,莲湖现有基层工作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同时,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更加多元化,对基础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多地暴露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不及时、消息滞后、现代化手段运用不足等诸多基层治理短板,进一步考验了基层治理能力。

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科技创新相关支持配套政策仍待完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莲湖高校院所资源不多,产学研用金的创新生态尚未完全形成,优质创新资源在技术流动、共享应用和落地转化等方面仍有短板。创新创业载体虽密集布局,但孵化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

民生改善压力较大。存量问题上,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公共服务需求集中、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生体验。增量问题上,人口大量流入,加大了住房、教育、交通等方面压力;人口老龄化,扩大了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同时,民生领域支出需求不断加大,区级财政面临着较大压力。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莲湖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持续做好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各项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篇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提出的 “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区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更加注重社会和谐进步,加快建设高质量、千亿级国家中心城市典范城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莲湖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第四章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新路子,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辩证把握“稳”与“进”,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真抓实干。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积极培育崇尚实干的环境,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在担当实干中践行初心、赢得民心。

第五章 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建设高质量、千亿级国家中心城市典范城区。

到2025年,国家中心城市典范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总量迈上千亿级台阶,成为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重要增长极,基本形成引领周边、领先全市、辐射关中的新格局,加速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典范:

——在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上作出典范。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促进提质扩容,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新跨越。“十四五”末,地区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5%。

——在激发新活力、催生新动能上作出典范。发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十四五”末,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全区基本形成新业态加速聚集、新模式蓬勃涌现、新产业规模壮大的发展态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40%。

——在优化软环境、展现新形象上作出典范。追求卓越、内外兼修,树立更多“莲湖服务”标杆,打造更多“百年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十四五”末,营商环境排名稳居全省前列,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融合发展,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品质城市新标地。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上作出典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十四五”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5万元。

专栏2:莲湖区“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表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14.95

1090

6%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9

-

7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2.37

645.52

6%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9

-

5

预期性

5

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30

40

-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预期性

8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

144

210

-

预期性

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25.5

-

预期性

质量效益

10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预期性

11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4.76

44.37

5%

预期性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亩/亿元)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预期性

改革开放

13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

8.43

10.8

5%

预期性

14

营商环境便利度(全省位次)

-

<10

-

预期性

15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1.0398

1.2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任务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约束性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任务

-

约束性

18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69.3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约束性

19

绿化覆盖率(%)

43.5

43.6

-

约束性

民生福祉

2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5.0155

6.5

-

预期性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预期性

22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9

81

-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7

4

-

预期性

2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0.55

36.95

-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5

4.9

-

预期性

2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

约束性


注:1.【】为累计数。

2.2020年数据均为当年数据,非年均数据;2025年数据均按照数据属性提出。

2035年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引领西安都市圈、带动大西北的国家中心城市典范城区。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区;城市治理实现现代化,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篇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建设集约高效的品质莲湖

坚持品质立区,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以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按照西安都市圈发展总体定位,创新莲湖发展方式,构建“三轴、三带、四区、五核”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三轴:联动发展轴、转型发展轴、融合发展轴。

——联动发展轴,以红庙坡路、大兴东路、大兴西路为轴线,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机遇,联动大明宫合作区、大兴新区、土门地区等区域,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楼宇扩容、消费升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转型发展轴,以莲湖路、大庆路、枣园东路、枣园西路为轴线,持续实施“优二强三”[6],打造大庆路丝路科创园区,带动文化旅游业提质、带动商贸业转型、带动都市工业发展。

——融合发展轴,以西大街、西关正街、沣镐东路、沣镐西路、红光路为轴线,围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领域,构建跨区域共建共享、共商共赢融合发展模式。

三带:二环科创经济带、环城文旅经济带、古都商业经济带。

——二环科创经济带,沿西二环梨园路西口到南二环劳动南路十字,整合沿线科研院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科技创新和创业聚集。

——环城文旅经济带,串联顺城巷、明城墙、大唐西市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彰显丝路文化、历史文化的旅游观光带,以“文化+”提升城区吸引力和影响力。

——古都商业经济带,沿北关正街、北大街、钟楼,大力发展地铁经济,强化沿线商圈形象提升与功能布局,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促进古都商贸复兴壮大。

四区:中心区、大兴新区、土门地区、大明宫合作区。

——中心区,北大街、琉璃街、四府街、太白北路以西,环城西路、劳动北路、昆明池路以东,西大街、环城南路西段、科技路以北,环城北路西段、大庆路、昆明路、丰庆路以南,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名片,着力做强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对外开放,在城区功能、文化综合实力、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打造彰显莲湖形象的开放合作引领区。

——大兴新区,未央路、星火路以西,西二环北段以东,红庙坡路、大庆路以北,梨园路、龙首北路以南,凸显“新汉风”形象及区位优势,着力提高土地资源、楼宇空间利用效率,重点发展文体旅游、商务商贸产业,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宜商宜游宜居的智慧新区。

——土门地区,劳动北路、西二环北段以西,阿房北路、阿房南路、汉城路北段以东,丰庆路、昆明路以北,大兴西路、枣园西路、大庆路以南,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业企业搬迁、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都市工业、现代金融、商务商贸、健康养老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区。

——大明宫合作区,龙首东路、北关正街以西,星火路、未央路以东,环城北路西段以北,龙首北路、红庙坡路以南,深度融入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整体发展,在保护开发中推动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促进产业升级,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打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文化片区。

五核:全域旅游样板核、先进制造发展核、商贸金融活力核、创新创业集聚核、未来社区应用核。

——全域旅游样板核,依托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全面提升城市文旅空间景区化管理和运营水平,以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全域旅游样板。

——先进制造发展核,依托骨干制造业企业,稳妥推进传统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工业制造高端化。

——商贸金融活力核,依托土门中央活力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业,形成高端业态聚集发展、辐射引领的产业格局。

——创新创业集聚核,依托玉祥门众创空间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融资、企业孵化、运营管理等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未来社区应用核,依托配套较为完善的社区,围绕全生活链服务需求,科学布局邻里中心、教育、健康、养老、物业和治理等应用场景,打造可持续的智慧化服务社区生态圈。

第七章 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以迎“十四运”为契机,深入开展“三改一通一落地”[7],扎实推进中心区、土门地区、大明宫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实现“城市功能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环境明显改优”的目标。把握好文脉传承与更新改造的平衡,统筹安排城市提升改造重点工程,实现项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整体推进,促进城区整体风貌、居住环境、街巷文化更新提升。

专栏3:城市提升改造重点工程

1.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坚持精准改造策略,对北宁坊、东梆子市街等123个老旧小区的供热管网、燃气管网、室外污水管网、自来水网分类施策,同时合理增加停车场所,增设老人、儿童活动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2.棚户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糜家桥、五一村等2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改善小区景观环境,提升群众居住品质。

3.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交通出行为出发点,完成185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推进城市有机微更新,着力营造“环境整洁、设施齐全、交通顺畅、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的街巷环境。

4.主次干道“断头路”打通工程:打通和建设红庙坡路、团结三路、黄金嘉园规划路、西工大北侧规划路等一批“断头路”、次支路,同步实施配套管线、绿化亮化、交通标识、公共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道路交通环环相扣、网网相连,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

5.架空线落地工程:坚持“核心区域优先、架空线集中路段优先”,优先实施重点路段架空线落地工作。坚持一路一策、分类实施,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实际效果,分批次实施架空线落地工作。优先完成西二环、甜水井大街等10 条主次干道20.45 公里及顺城北巷2.2 公里,建设通信管沟,实施通信架空线落地。完成永兴路、永祥路、农兴路等8 条道路4.25 公里通信线缆落地,星火路、未央路等2 条道路2.45 公里架空线缆落地,大庆路3.1 公里电力架空线缆归顺整理。

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资源。强化土地资源监察,加快理清产权关系,核准低效用地地块。从批而未供土地盘活、供而未用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出让用地项目合同履约监督、储备用地整治清退、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六方面着手,推进存量土地清理盘活。在存量土地使用上,优先预留产业转型用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优先补充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优先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优先用于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采取“规模整备、一体规划、连片开发”实施模式,实现存量用地品质提升、高效利用。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分层规划和利用,统筹推进各类地下设施和项目合理布局,优先推动地下交通、人防、综合防灾等公共服务和公益性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探索发展TOD模式[8],高强度开发站点周边用地,促进“立体枢纽”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鼓励地下停车设施建设,推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强化城区文化底蕴空间设计。坚持两个“注重”,一个“加强”[9],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创意,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风格等因素,建设一批强化城市色彩、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文化景观和地标建筑。深化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风格推广应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风貌,建设全国首个“新汉风”集中展示区。在公交站、客运站设计文化主题车站,在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酒店等城市窗口植入古都元素,通过建设公共文化空间的方式,建立独具特色的空间文化体系。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面貌、品质、功能实现新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强筋健骨”。

优化交通路网。加快辖区快、干、支三级路网建设,逐步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主体、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全力做好6号线、8号线等地铁线路莲湖段征迁保障工作。强化地铁及常规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协调和配合交通、公交、地铁、城投等部门合理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快人流密集区域过街天桥、步行连廊等立体步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自行车设施建设,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整治,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推进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位建设,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改善“停车难”问题。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集给排水、再生水、电力、通信、供热、天然气等管线于一体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协调水、电、气、暖等正常供应,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满足居民群众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标对照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提高无障碍环境的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落地。加快5G基站布局,实现全区5G信号全覆盖。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协同合作,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窄带物联网(NB—IoT)[10]覆盖范围,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强数据资源统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一批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推进数据开放共享,促进数据资源跨层级、跨系统、跨区域流转。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量质齐升的活力莲湖

对接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11],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做强都市工业[12]、现代商贸、现代金融3大主导产业,做大科技服务、健康养老、国防科工3大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经济形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莲湖“1+3+3+1”现代产业体系。

第九章 做精文化旅游产业

以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为思路,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西安样板,建设具有展示“丝路文化高地”莲湖特色的重要窗口,为我市建设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坚持以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文旅品牌,推出研学、康养、夜游等多条城市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文旅供给需求双循环,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项目带动,积极申创4A级以上景区,加快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大唐西市文化景区改造提升,重点发展以老城根商贸示范街区、顺城八里文化创意体验区等为代表的样板项目,推动文化旅游文创基地工程、爱国主义研学基地工程、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城市文化标识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工程等样板工程建设,推进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莲湖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专栏4:特色文旅品牌建设重点工程

1.历史文化品牌:发挥汉唐明清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按照“百步一景、一景一标识、体现莲湖味道”思路,以北院门、青年路地区道路和街巷为重点,实施“百步一景工程”。以顺城巷片区改造等项目为依托,建设高品质、高规格商业服务和以“城墙文化”为主的休闲娱乐相融合的特色文旅街区。创新打造一批还原、模拟、互动、体验的文旅产品和项目,形成以“莲湖历史”为IP的文化品牌。

2.丝路文化品牌:以丝路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旅游观光、文旅商贸、艺术交流、数字创意经济为一体的文旅商融合示范片区,推出1-2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挥范燕燕丝绸艺术工作室品牌效应,以丝绸为载体,传承和发扬丝绸之路文化和精神。以丝绸群雕为中心,以大庆路为轴线,打造丝路街心公园,建设一批城市人文、丝路故事等微缩景观,实施具有莲湖特色的“文旅配套”工程。

3.红色文化品牌:以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塑造为方向,串联辖区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展示、宣传、教育、体验为主线的旅游产品,构建“红色莲湖”文化旅游品牌。

4.工业文化品牌:依托辖区工业遗存,深度挖掘区内“一五”“二五”期间工业文化资源,对西电集团、远东、庆安等老厂房进行改造,以工业遗存旅游为核心策划一系列包括展览馆、文化公园等形式的工业旅游项目,建设独具莲湖特色的工业遗存旅游基地,打造集展示、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莲湖工业文化展示区。

5.民俗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莲湖民俗文化优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传统民居,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通过都城隍庙民俗文化特色街建设工程,推广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内在寓意美好、外观设计精美的艺术饰品,策划一批传统民俗体验项目,打造“莲湖民俗”文旅品牌。通过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凸显北院门风情街民俗风情、特色餐饮、市井文化等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建立北院门风情街综合管理联席会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提升服务品质,以“匠心”精神打造最西安食尚领地、最风情历史街区和最美丽夜游商圈。

6.时尚文化品牌:围绕老城根、顺城巷、方所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构建多样化时尚消费场景,引入“文化+旅游+科技”的发展模式,打造莲湖时尚文化品牌。突出老城根独特的“新汉风”建筑风格,积极推进老城根二期和地铁8号线红庙坡站建设,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商务商贸,打造集汉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特点兼容并蓄,融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商业文化街区。整合全区文创产业资源,在顺城巷顺城八里引进国际文创工作室、独立设计师工作室等创意机构,利用方所文化中心等项目支撑,建设莲湖区文创基地,打造“莲湖礼物”系列文创品牌。加大对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推出《莲湖故事》系列丛书,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莲湖文化软实力。

搭建“文旅+”新场景。鼓励支持文旅与商贸、体育、文艺、科技、研学等领域跨界融合,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合作交流,打造一批衔接率高、经济价值高的“文旅+”新项目,促进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民宿聚集优势,以莲湖区民宿协会为抓手,统筹管理全区民宿等级评定、行业培训、服务提升等事项,加快莲湖民宿产业聚集区建设,发展集区域特色文化展示和旅游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民宿经济。

专栏5:“文旅+”新场景

1.“文旅+”商贸服务新场景:整合全区旅游景点、商圈以及特色商贸街区资源,打造多个集吃住行娱于一体的旅游商贸圈,借助展会手段集结非遗文化传承人、文创小商品,打造旅游搭台、商贸唱戏文旅新场景。

2.“文旅+”体育康养新场景:以迎“十四运”为契机,加快劳动公园全民健身园区、环大唐西市健身步道、区全民健身中心、区公共体育场以及文体商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强武术推广,扩大莲湖“全国武术之乡”影响力,大力引进国际电竞、足球等运动赛事,推动“文旅+体育”深度融合。

3.“文旅+”文化艺术新场景:利用西大街闲置楼宇二次招商,引导国内外娱乐、演艺龙头企业入驻莲湖,成立“莲湖区娱乐产业联盟”,推动演艺经纪、影视制作等产业聚集。

4.“文旅+”科技创新新场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力搭建莲湖区文化旅游智能服务平台,推进“一带一路”人文艺术商贸交流平台建设。

5.“文旅+”研学体验新场景:依托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以国学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为核心的文化体验项目,创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构建高水平旅游服务体系。以“阿莲”城市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串联交通枢纽站,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讲解系统、旅游投诉处理等基础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建设线上“智游莲湖”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增强游客体验度。大力推进旅游普惠工程,推动全区3A级以上景区免费开放,延长景区景点开放时间,提升海内外游客在莲湖旅游的满意度。培育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旅游讲解队伍,讲好莲湖故事。

第十章 集群发展都市工业

依托现有工业资源,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中心城区都市工业体系。

构建都市工业“生态圈”。统筹推进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鼓励企业将设计、研发、营销、售后等高端环节和总部留在本区。大力推进都市工业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性服务企业等机构合作,建设国家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四链协同”。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机器人+”“数字化+”“互联网+”“标准化+”行动计划,支持在航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电力装备等领域和骨干企业范围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13]、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与集成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引导平台企业与龙头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实现产业链数字化联动转型。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重要产品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配套、专业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培育供应链、综合物流、高端商务服务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实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开展嵌入式合作,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支持西电集团、法士特莲湖厂区等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率先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专栏6:都市工业发展重点方向

1.电力装备制造业集群:以西电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及配套产业,巩固全国最大的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及制造业集聚地集群优势。支持和鼓励西电集团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化工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产业高端化,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好西电集团子公司搬迁改造服务工作。

2.高端商用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法士特莲湖厂区为龙头,以推进智能化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企业依托智能制造,巩固重卡市场装配量优势,加快发展商用车高端零部件,为全市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作出贡献。

3.医药制造业集群:加快利君制药旧厂区改造进程,协调推进利君制药搬迁改造和“退城入园”,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健康城项目建设。实施“一企一策”,支持和鼓励迪赛生物药业、利君精华搬迁改造,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支撑、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

4.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依托秦华天然气公司和市自来水公司2家大型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发展,努力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气、用水需求。

5.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以西钞公司、新华印务公司为引领,形成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和出版业有机结合、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实现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妥善做好企业搬迁改造、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的沟通服务。

6.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业:以西矿环保为核心,以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

7.石油材料制造业:依托延长石油材料公司,打造石油装备研制、设计、装配基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向高附加值产品装配集成转变。促成延长石油材料公司依托其控股的延长石油金石钻采设备公司,发挥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势。帮助指导企业规划好科创研发平台基地建设,提升环保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8.电子电机产品制造业:以西无二等骨干企业为代表,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微电机等应用电子电机产品,形成技术力量雄厚、人才层次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领先的电子电机产业。鼓励企业带动同行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企业统筹抓好跨区域发展工作。

9.食品工业:引导方欣食品、麦里金、德懋恭等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鼓励有特色、成长性较好的民族特色食品工业企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改创新,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第十一章 扩容升级现代商贸业

坚持合理布局、升级业态、差异发展,推进商圈、街区建设,加大新技术应用,促进商贸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推动商业业态创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区。

加快商圈与特色街区建设。推进钟楼、大唐西市等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培育个性化、主题性、体验型新兴业态,增强消费吸附力和影响力。扩大大兴、土门商圈发展规模,塑造北关等新商圈特色,打造西安都市圈商贸业聚集高地。发挥老城根中国“一带一路”国际特色商业文化街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街区,引进一批高能级企业总部和新业态项目。支持同盛祥、德发长、德懋恭等老字号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制度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连锁化经营、数字化转型。

大力发展“互联网+商贸”。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企业集聚优势,推广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互联网应用,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发展OTO模式[14],推动“实体店+网店”渠道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陕西省供销电商集团、德福祥、西安远东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支持实体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方欣等物流企业建设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仓储物流配套,合理布局公共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形成以莲湖为中心辐射城西的配送物流网络。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区。以钟楼国际消费中心为承载,引进一批具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与国际知名度的商贸企业,加快专卖店、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国际知名商业品牌在钟楼设立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持续优化西大街、北大街商业布局,通过项目提升改造,引入新业态,促进古都商业复兴壮大。聚焦不同消费群体,优化商业资源配置,引导市场主体增加更多智能、时尚、健康、绿色产品,打造“既能嗨购全球、又能喧闹市井”的商贸品牌。

专栏7:促进消费升级重点工程

1.积极发展小店经济:建立数字化、非赢利性、服务本地的商联体平台,积极吸引各类小店到社区、商圈、特色街区等区域集聚。加强新建社区的超市、餐饮和服务配套,引入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商贸企业,推动社区商业发展。鼓励社区商贸企业,以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类项目、人性化管理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鼓励小店创新业态和塑造品牌特色,推出异域风情、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新体验。鼓励电商平台小店在线集聚,拓展多领域数字化营销活动。

2.做大做亮夜间经济:依托重点商圈、景区、街区,大力培育夜间观光、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夜游经济产业,促进消费升级。规划开设夜间旅游交通服务,重点推动大唐西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文化夜市”,鼓励规模以上娱乐场所、特色餐饮门店延长营业时间,支持商圈、街区建设一批“24小时不打烊”配套实体,开展精细化、规范化的外摆经营,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

3.加速推进地铁经济:依托西安地铁莲湖站点,探索发展TOD模式,推动地铁站点和地铁沿线商业联动发展。以地铁沿线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抓手,调整商业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地下商业空间和地上商业网点相联系,构建聚合化、立体式商业体系,形成人流集中、商贸资源聚集、功能布局合理的地铁经济发展模式。

第十二章 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产业招商,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

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畅通融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精准对接。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与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坚持“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深入实施“龙门行动计划”[15],加大政策奖励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到沪深交易所、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倍格生态等企业股权多样化、多渠道的场外融资,推动挂牌企业板块转换。

吸引金融产业聚集。鼓励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专业机构加大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服务力度,实现创新链与金融链有机结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更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引导消费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金融安全产业等新金融业态集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招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机构驻区设立功能型总部、专业子公司等。鼓励发展民营金融,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建立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地方类金融机构运行质量。运用好省市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健全由金融、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组成的金融联合监管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监管有力的金融机构联合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落实关于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八进三重点”等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持续加大对投资、非融资性担保、网络借贷等重点领域非法活动的管控力度,杜绝发生系统性风险。

专栏8: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重点工程

1.中国农业银行陕西金融信息中心项目:建设集后台管理、数据结算中心、总行软件开发中心于一体的金融楼宇,全面提升研发能力,推动金融科技服务提质增效。

2.西安怡康医药上市项目:积极助推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按计划实现上市,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3.大唐西市金融楼宇项目:利用大唐西市三期在建的高品质商务楼宇,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入驻,打造西市金融产业特色楼宇。

第十三章 培育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发挥产业资源聚集优势,积极发展科技服务、健康养老与国防科工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发展科技服务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各类专业性研发设计机构聚集发展。围绕医学检测、食品检测、失效分析检测等重点领域,提升辖区内利君制药、西控科技企业流量专业计量站等检验检测水平,吸引专业检验检测机构落户,推动线上检验检测服务发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围绕先进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需求,开展分析、测试、咨询及管理外包等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养老服务业,建立全面有效可执行的监管体系。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养老产业持续壮大。依托利君集团、怡康医药等资源,积极推动健康医疗、中医康养、养生康复、体育健身、整形美容、健康咨询、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健康服务企业或机构,构建集健康保险、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发挥汉城路医疗耗材集散地优势,加速打造集医药研发、医药电子商务、医养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聚集区。

发展国防科工产业。依托庆安集团、西控科技等军工资源,积极推进航空航天先进制造聚集区建设,推动航空发动机产业、电子产业等为核心的国防科工产业发展,构建国防科工产业链,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建立军地需求对接和信息双向交流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国防科工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军工企业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项目研发和生产,扩大配套协作范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军工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航空、航天等展会,深度推进技术合作和产品交易。

第十四章 创新发展新经济形态

立足产业资源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强楼宇、总部和街区经济,培育新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做强楼宇、总部和街区经济。整合楼宇资源,优化周边商业业态,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谋划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培育一批创业楼宇、特色楼宇,形成楼宇聚集发展新格局。提升怡康医药、北京倍格等总部企业服务质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行政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落户,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企业总部,推动总部经济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与交通优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实施“一街一品”提升计划,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完善街区服务功能,促进街区经济提质扩容。

培育新经济发展。以创新融合为驱动,以新技术为支持,以互联网为依托,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构建适合莲湖发展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优化新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引新经济优势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打造新经济产业集群。构建新经济应用场景,加快推进玉祥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等新经济项目建设,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群众生活方式变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9:发展新经济形态重点方向

1.数字经济:依托华为云(莲湖)联合发展中心,大力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产业,引进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与社会民生数字化提升。依托区域楼宇资源,招引数字经济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分支机构,配套引进一批中小型数据应用商、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与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变革有机结合,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1)融合化在线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推动融合化在线教育发展。

(2)互联网医疗:强化5G、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推进医院数字化提升,探索建立跨区域、跨层级间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规范推广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

(3)便捷化线上办公:支持远程办公应用推广和线上办公产品研发,完善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数字应用基础设施,打造“随时随地”的在线办公环境。

(4)数字贸易:围绕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跨境电商等潜力大、附加值高的特色领域,建立“优势企业培育-资金支持-公共服务配套”联动的主体培育生态环境,鼓励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数字贸易加速发展。

(5)数字旅游:加快推进5G网络在智慧旅游的商业化应用,积极探索“数字+线上体验”,推动文旅企业重塑商业模式,发展文旅“宅经济”,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数据技术为支撑,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化内容为基础的IP创新,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6)数字体育:以迎 “十四运”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互联网+智慧体育”,打造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微网站等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开通健身电子地图,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服务。

2.共享经济: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共享经济发展环境。聚焦文化旅游、区位交通、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资源优势,创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拓展共享经济应用场景,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产、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探索推进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支持发展基于信用与服务的交通出行、房屋租赁、旧物交换等资源共享模式,提高闲置资源使用率。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满足大众互联网消费习惯与需求。

(2)生产服务要素供给: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推动闲置存量资源共享应用。依托权威云服务平台,整合集成科技企业、创新载体等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3)生产资料共享:鼓励发展生产性中介服务业,推动重点企业租赁分享优势生产设备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企业闲置资源高效利用。

3.创意经济: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文化产业优势企业,谋划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创意功能性项目,设计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莲湖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活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跨界融合,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创意经济做大做强。

(1)文化创意功能性项目:积极承办或协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性、引领性的文创展览、展会、文创产业交流等活动,以及由知名行业协会主办的创意大赛、设计大赛等,提升莲湖国际知名度。

(2)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艺术设计团队以及文化创意企业,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模式,打造一批艺术场景,设计一批艺术商品,推出一批艺术演艺,推动历史文化产品化、市场化。

(3)文化创意品牌活动:以内含历史文化、外显现代时尚为思路,筹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历史文化体验活动。

4.智能经济:发挥中心城区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集聚优势,积极布局工业软件、无人经济、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产业领域,努力争取一批优势企业落户莲湖。推进与高校合作,提升智能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1)产业智能化模式:围绕优势产业,鼓励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共生发展,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工业智能化改造与服务业智能化提升。

(2)智能化服务模式:围绕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智能服务、智能产品与智能技术,推动民生领域实现智能化。

(3)无人模式:积极与百度、京东、阿里等公司合作,探索推进无人超市、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新场景发展应用。

第五篇 扩大重点领域优势,建设动力持续的创新莲湖

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第十五章 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

实施科创主体培育计划。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联合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园区等载体平台,遴选和挖掘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建立种子企业培育、潜力企业服务、合格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做大做强科技领军企业,支持西电集团、航发西控等大中企业承担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科技产业招商,大力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科创企业、瞪羚企业[16]、独角兽和“专精特新”[17]的隐形冠军。利用科技创新“基金群”和“龙门计划”,推动科创企业登陆科创板。

建立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示范基地。建立以重大需求为引导、以竞争机制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科技研发“揭榜挂帅”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机构勇于揭榜,注重成果可转化性和应用前景,讲求科技成果能落地、开花、结果。搭建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西安各高校院所全面开展科研成果与技术需求对接,打造优质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研发成果与应用投入深度合作,畅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好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打造高质量双创模式。支持双创载体升级服务,推广“研究机构+创业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一体化孵化模式,鼓励服务模式先进、孵化经验丰富的科创载体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积极推进孵化平台梯次布局,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具有孵化功能的载体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模式。以蔚蓝丝路众创空间、恒创创新中心等众创载体为核心,打造在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广倍格生态、MFG等知名载体盘活闲置楼宇资源的成熟商业模式,助推区域实体商业向新型经济体转型。结合对西大街、北大街沿线和区域内改造提升和二次招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体育、科技文旅等产业业态,打造新型创业生态综合体。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持。打造“政府智慧平台+市民中心+社会力量”的“1+1+N”科技服务模式,引入多种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转移、科技咨询、资源共享、人才服务等服务功能,引进一批专业品牌服务企业,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持企业创新成长全过程的“双创”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完善的激励政策,提高创新人员积极性。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

专栏10:创新创业重点工程

1.荣民科创园:坚持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打造集研发设计服务、创业孵化、专业咨询服务、新兴产业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集区。

2.玉祥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以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依托华为云(莲湖)联合发展中心,围绕“智能制造”“智慧文旅”“社会治理”开展试点,大力推广5G、物联网、人工智能制造,形成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文创支持、人工智能共享协作、人工智能应用体验、人工智能融合示范、人工智能引导培育六大功能的人工智能创新协同示范格局。

3.二环科创聚集园区:依托南二环桃园开发区,加快园区二次创业步伐,实施西组团综合改造,整合区域内科技企业技术资源和楼宇资源,围绕电力电子、智能控制、信息网络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辖区内知名众创载体品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建设电力电子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全力打造桃园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孵化园。

4.大庆路丝路科创园区:以西电集团为龙头,结合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保留和发展研发、实验、检测、设计、营销、结算等总部职能,以特高压输变电及配套产业,以及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为引领,通过对老旧厂房、设备等改造提升,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创意设计等新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建设新型科创园区,促进各类电子企业和研发平台、创新平台、科创企业入驻聚集发展。

5.汉城南路医疗健康产业科创基地:依托汉城南路健康生活郡,支持怡康医药、利君制药、陕西制药厂等大型医药企业与优质技术交易机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生物技术和医药产品,推动重大医疗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西部地区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移中心。

6.汉城国际创客聚集园区:以汉城国际创客、陕西印科等创新载体为核心,结合周边工业企业搬迁和棚户区改造,利用闲置厂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研发设计、印刷包装、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载体。

7.北大街硅巷创新示范街区:以倍格硅巷为引领,抓好倍格官邸、倍格乐府、海归创业基地等建设运营,全面推广硅巷发展模式,对北大街以西、二府街以北、莲湖路以南、许士庙街以东区域进行整体策划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业态。

8.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创新板块:依托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整合周边大学、商贸、楼宇等各类资源,借力西工大科技创新园辐射效应,借助丝路“艺+”科技创新和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艺术品网络交易、会展交流、软件设计开发等新业态,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总部企业,打造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文化展示和交流中心。

第十六章 树立法治政府新标杆

巩固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成果,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推动法治莲湖建设,促进法治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18],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全面落实党政群机关法律顾问制度。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19],探索多元化执法监督模式,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广“大数据+行政执法”。加快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执法重心和力量向街道下沉,理顺执法层级间的职责权限。完善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全面提升执法公信力。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构建阳光政府[20]。

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巩固综合示范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活动,形成更多莲湖品牌、推广更多莲湖经验,发挥先进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健全法治督察工作机制,推进法治督察区级部门、街道全覆盖,形成常态化督察机制,探索第三方合作模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和重大问题督察督办,确保责任落地落实。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宪法法律“七进”,大力宣传民法典,健全普法责任制,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民覆盖。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坚持社区法治“1133”模式,推动优质法律资源下沉。探索在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中建立全过程法律服务,综合运用合法性审查、公证、法律援助、调解等多种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法律风险。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第十七章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

对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世界银行评估标准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在莲湖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良好环境。

优化市场经营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推动企业开办全流程电子化,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度。严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发挥“莲花奖”“莲湖工匠”效应,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企业家帮扶及培养力度,畅通诉求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巩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效,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快推进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一网通办”加速迈向“一网办好”。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和“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延伸政务服务触角,提升街道、社区、政务服务驿站小店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点功能,让更多群众实现身边事身边办。

优化监管执法环境。加快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21]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联合奖惩机制,创新推进“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方式,提高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水平。深化事关企业发展的市场监管、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优化法治服务环境。全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严格把好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关,推进法律顾问参与政府决策全覆盖,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健全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加大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充分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合同执行率和案件办理质量,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度。

优化宜居宜业环境。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结合各类市场主体需求,合理布局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科学设置园林、绿地、公园等休闲基础设施,优化改善城市交通,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切实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使莲湖成为投资“高地”,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莲湖投资兴业。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西安)应用,依法依规做好“双公示”[22]“红黑名单”等信用信息上传。健全完善政务诚信公开承诺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和告知制度,简化政务服务流程。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信用监管改革试点。健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积极宣传推广“信易贷”融资服务平台,以信用为支撑推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十八章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重塑科学合理的行业结构与企业运营架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有资本良性循环和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区属国企主体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监)事会建设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企业人事结构。突出企业主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应改尽改、能改快改”,以西安德懋恭食品商店为试点,全面推动市场完全竞争类企业混改,优选合作伙伴,引进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不断增强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支持有条件的公共服务类和功能类企业有序混改。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收入决策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主动性和创造力。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提高国有资本营运质量。通过重组整合、清理非主业资产和低营收企业、压缩管理层级等措施,减少区属国有企业法人户数。有序出清国有“僵尸企业”[23]和空壳企业,加大亏损企业扭亏增盈力度。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通过追加投入、资产重组、开发运营等方式,盘好用活国有资产,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推进国资监管机构向管资本布局、资本运作、资本收益、资本安全方向转变,提高企业市场运作和反应能力。健全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全面梳理监管事项,以制度规范保障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完善区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及契约化管理。规范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与效益同向联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4],强化服务意识,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六个方面着手,落实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及时掌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诉求,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专栏11: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方向

1.西安莲湖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融资担保、综合地产、资产运营、金融投资、农产品销售”五大板块为主体,深化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委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作用。运用公司AA+信用等级评定成果,扩大信贷融资规模,保障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公司承接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以联瑞基金为金融核心,发展科技类、市场类股权投资创投业务。打造联惠农业品牌,发展现代养殖业和商贸零售业。

2.西安莲湖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竞争类国有企业定位,完善体制机制,依法规范权责,深挖发展潜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区内社会民生类改造项目,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加速企业市场化主体建设,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依托市区项目公司,谋划市区合作发展。

3.西安莲湖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1个核心、2个战略、3步推进、4项聚焦、5大板块”发展理念和“5出”(出模式、出团队、出品牌、出规模、出效益)发展目标为指引,构建“产业运营和资本运作相结合”双擎发展模式,提升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拓展“文化、旅游、体育、教育、服务”五大板块业务,全力打响“莲湖文旅”品牌影响力。

4.西安莲湖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加快集团产业建设发展,兰晖佳苑项目2022年底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德懋恭搬迁改造升级,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研发和生产力度;恢复“永信一”“大麻子馄饨”品牌,落实门店开业;逐步规范房屋出租,房屋出租收入年均增长5%;做好搬迁改造相关工作。

5.西安莲湖环卫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凝聚一三四,干净新莲湖”发展目标,坚持“一份净守,一城美好”,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保洁水平。更新环卫设施,完成市考任务。拓展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清运业务,确保可持续发展。发挥市场作用,拓展全新业务。

6.西安莲湖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坚持“诚信运营、拓展创新、效益一流”经营理念,立足主责主业,规范运营、科学管理,认真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争取授权,提高效益。探索拓展住房、养老等方面业务,推进公司运营业务多元化发展,增强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7.西安市房地产经营二公司。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目标,以突出主业、完善治理、强化激励、提高效率为方向,优化内部机构,创新经营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和前进动力。积极稳妥完成公司制改革。尽快推动和持续进行项目开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做好项目收尾工作,在债转股和项目股权转让等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第十九章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突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发展体系,引进培养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级领军人才。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策划并落实青年英才支持项目,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和培养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职。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积极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国内优秀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及其团队入区发展。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广泛发动各行业各领域提出人才需求和举荐各类人才。

注重专项人才培养。高质量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培养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军地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军地人才双向流动办法,打造国防科工人才培养新格局。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5]培养工程,重点遴选支持一批文化文艺人才。大力培育市级职业技能带头人,建设并管理好区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机制。完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机制,支持创新团队骨干人员以知识、技术、能力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加大支持力度,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予以奖励。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莲湖区高层次人才“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落实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制作“莲湖惠才卡”,组建“莲湖区人才服务联盟”,提高人才入区发展待遇,在落户、住房、社保、就医等方面为留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严格落实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认定标准,积极对接落实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级领军人才项目配套奖补。建立辖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库,举办院士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技术回归。


   专栏12: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1.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发挥莲湖“招才大使”“招商大使”作用,依托丝博会、西商大会、欧亚论坛等招商引资平台,坚持招商与招才并重、引资与引智并举,引进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级领军人才30名以上,涌现一批国内外领先、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

2.建立校地融合发展机制:组织开展“校企双进”活动,实施“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工程”,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和协同攻关。打造校地交流活动品牌,开展“万名学子看莲湖”“高端人才莲湖行”“莲湖区就业创业节”等活动,每年组织辖区企业参加省内外校园招聘不少于6场,丰富校地交流合作载体。

3.构建市场化引才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广泛发动各行业各领域提出人才需求和举荐各类人才。支持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集聚各方英才。

4.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积极搭建柔性引才平台,依托辖区人才富集主体,力促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建设“线上研究院”“专家周末驿站”等平台,吸引高端紧缺型科技人才多渠道异地交流合作。

5.实施英才培育工程:通过建立“人才+项目”评审机制,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实际贡献突出的青年英才支持项目。组织策划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教育人才、文化旅游人才、卫生健康人才等领域培养专项计划。

6.优化人才联系服务:落实服务高层次人才“六个一”工作机制、“六个一”礼遇以及“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区级领导干部每年联系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次。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在创业落户、医疗保健、人事代理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创新多渠道人才服务方式,依托“莲湖区人才掌上服务平台”,提供“互联网+”服务。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疗养休假等活动。

7.落实人才安居保障:广泛宣传《西安市人才安居申请办法》,依托三民家苑房源,到2022年,建设和筹集人才安居房不少于285套,购房、租房补贴等人才安居货币化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8.从优保障人才子女就学:落实《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实施细则》,从优保障顶尖人才子女就学。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人才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9.提升人才医疗健康服务:把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和地方级领军人才分别纳入重点保健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并动态跟踪。建立高层次人才重大疾病重点医院协调保障机制,协调开设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对持“西安英才卡”高层次人才实行专人联络和预约服务。

10.加大高层次人才个税奖励力度:对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和地方级领军人才,根据相关程序,按照其缴纳个人所得税留成总额的相应额度予以奖励。

11.整合构建“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人才服务职能,设立人才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专窗和高层次人才预约服务区,针对辖区高层次人才开展“一对一”联系服务。

第六篇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外向包容的开放莲湖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成为西安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

第二十章 实施“服务提升”行动

积极营造开放市场环境,优化投资服务和消费供给,构建国际化生活环境,吸引更高端、更多样的资源要素聚集。

提升投资服务水平。大力破除不合理束缚与“隐性壁垒”,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扩大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以外商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投诉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体系。

优化消费供给。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紧盯医疗、旅游、电商、汽车等热点领域,加强消费市场监管与整治。大力推动消费品和服务业质量提升,构建各类高品质消费场景,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转变。培育新增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以及放心工厂,打造放心消费示范区。

构建国际化生活环境。在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逐步推行国际规则,打造“类海外”环境。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在公共场所设置中外双语或多语标识,逐步实现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国际化标准。在窗口单位开展国际礼仪、国际规则、外语培训,提升服务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化社区服务阵地,探索建立社区“国际之家”服务平台,提高外籍人士工作生活便捷度。

第二十一章 实施“双向开放”行动

依托门户对外开放的地缘便利条件,扩大经济要素的交流与合作,构筑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

加强国内外产能合作。充分借助投洽会、进博会、丝博会、大湾区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重大活动平台,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境内外地区与国家,强化产能合作机制,推动实现多方共赢。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深化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实现更大范围流通。

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紧盯“内资”“外资”开展大招商,不断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形式,聚焦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及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加快引进一批体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利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实现强龙头、补链条、建集群。鼓励远东进出口公司、华山国际、大唐西市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稳定扩大外贸规模。借助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空港新城,鼓励辖区工业制品、高端技术产品、商贸消费品等产品“走出去”。借力国际港务区港口、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国际多式联运四大功能,鼓励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跨境电商、国际商贸、生鲜冷链、电商运营等功能性物流中心。发挥陕西商储、粮农营销等龙头物流企业优势,着力引进更多新零售业态,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配送网络。

第二十二章 实施“平台构筑”行动

搭建经贸交流、科技创新、民间交往等平台,拓展国内外交流渠道,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合作。

搭建经贸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举办或协办各类国际经贸活动或展会,深化拓展商贸、商务、赛事、活动等方面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城市在创新发展、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城市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推介,构建交流、传播、贸易于一体的对外交流新体系。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区域创新资源优势,鼓励科技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创新,积极推动国际科技成果产业化,争取各类科研项目落地实施,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扶持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创新企业融入国际创新合作网络。

搭建民间交往平台。利用各类重要交流项目、专项活动、节庆假日,加强国际民间交往,深化交流内涵,延续交流成效,扩大交流影响。发挥各级贸促会和民间商会组织作用,加强海外关系建设,扩大海外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友好人士、专家学者等的沟通,促进企业、民间组织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互动。

第二十三章 实施“丝路开拓”行动

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深度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强化文化推广,发展文化贸易,叫响做实莲湖丝路起点区品牌。

培育国际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瞄准世界前沿,积极引入国际理念、国际规则、国际先进经验及国际优秀文化品牌,打造具有莲湖特色的国际文化品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旅品牌国际化、营销多元化。借助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积极引进知名艺术机构,共同创作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等品牌项目,激发城市艺术活力。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一带一路”人文艺术商贸交流平台,围绕非遗展示、文物保护和艺术创作,推出1—2项文化交流活动,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传播丝路文化。培育打造一批宣传推广队伍和民间艺术群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优秀文化。以人民视频丝路总部为核心,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广泛推广“常来长安·回味莲湖”“莲湖有腔调”“莲湖礼物”等文旅品牌,全面提升莲湖丝路起点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吸引国内外出口型文化企业、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外向型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网上丝绸之路”平台,推动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文化贸易渠道,鼓励辖区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展览、文化交易、文化汇演等活动,支持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置办事处和分公司,带动文化产品贸易合作。

第二十四章 实施“区域协作”行动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利益补偿等方面探索建立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区域内协同发展。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聚焦中心区、大兴新区、土门地区和大明宫合作区,在明晰各片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既发挥比较优势又互联互补,推动四大片区特色化、一体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合理布局,推进资源要素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推动供需关系高效衔接、动态平衡,形成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区内发展格局。

专栏13:四大片区发展方向

1.中心区:高标准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交通优化提升等重点工程,提升区域承载力。深度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商贸商务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快顺城巷改造提升,打造媲美大唐不夜城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增强要素配置能力,优化对外开放政策,推进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强化玉祥门区域、桃园开发区创新引领作用,汇聚更多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动力迸发、创业活力涌流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创新企业集聚发展。

2.大兴新区:大力推进丰禾路片区改造项目、老城根Gpark二期、青门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汉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特点兼容并蓄,融生态、景观、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大力推进鑫苑二期、方欣地块改造,依托鑫苑中心、万兴达等商务楼宇,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区域商贸商务中心。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构建多应用智慧化场景,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3.土门地区:加快“四村”、红光路南侧等区域综合改造,积极推进西电集团子公司等企业搬迁,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以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为战略基点,推动现代金融、都市工业、现代商贸等产业聚集发展,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西部地区大健康产业高地。

4.大明宫合作区:对接曲江大明宫整体规划,深度融入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整体发展,加快红庙坡路东段(文景南路-北关正街)道路周边线网建设,启动教学仪器厂、六维·赵村、农兴路、第十中学周边、二马路周边等棚改项目房屋征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形象,塑造城市魅力。加强大明宫遗址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积极推进现代商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与升级,焕发片区新活力。

推进城墙内跨区域功能共建。以钟楼为核心,加强与新城区、碑林区合作,积极推动城墙内多区融合共建,全面优化城墙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探索建立区域间重大事项共商、重大项目共建机制,全面提升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消费和服务体验。加强区域间联动发展,推动商品市场、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提升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市域范围共联发展。依托区域间差异化的资源禀赋,探索推进向东与灞桥区、向南与雁塔区、向北与未央区等周边毗邻区县,以及与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等开发区的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文化旅游、都市工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以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资源互补、产业链式关联与社会协同发展。紧抓西安市跨渭河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与高陵区、阎良区等渭北区域板块的合作,纾解城市功能,探索“飞地经济”[26]新模式,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第七篇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舒心舒适的宜居莲湖

从生活、生态环境入手,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城区形象和群众体验双提升。

第二十五章 共建美好生活环境

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市容环境整治,创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扮靓城市“颜值”。

提升市容环境面貌。加大违法建筑巡查力度,加强户外广告及门头牌匾管理,建立外立面整治长效机制,提升街区形象。规范清扫保洁服务外包准入退出机制,健全清扫保洁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机械化保洁作业,推动机械化清扫向背街小巷延伸,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区公厕建设和管理,彻底消除旱厕,提升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布局合理、设施智能、管理规范的公厕服务体系。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清运的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加快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加快“四中心一点”建设,搭建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市场化运作,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系统垃圾清运网络高度融合,形成再生产业链。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实施增绿减污工程。完善园林绿化法规标准体系,明确绿化建设标准及养护标准流程,提高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加强道路绿化建设,构建植物多样、配置合理、覆盖良好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加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群众生活、工业企业等领域噪声整治力度,确保环境噪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户外电子广告屏管理,规范整治小区周边大型LED显示屏光污染问题。

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强数据互联共享,整合信息资源,搭建“指挥协调、公众服务、数据集成、数据交换”等系统模块,提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形成“一网统管”智慧城管体系。建立智慧城管执法系统,提升城管执法准确性和公信力。推动城管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信用为重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专栏14:生活环境改造提升重点工程

1.公厕建设管理项目:“十四五”期间,项目共涉及210座公厕,其中改造公厕203座,新建公厕7座。

2.四中心一点建设:建设1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座大件垃圾拆分中心、1座废旧塑料回收中心、1座废旧衣物处理中心和1座有害垃圾暂存点。

3.植树增绿及景观提升项目:提升辖区景观大道17条、生活要道21条、重要节点5处,公园广场绿地提升11处,景观廊道提升1条,立体绿化提升6处,游憩系统提升9处,苗圃建设2项,建设生态停车位360个,便民充电加油站2个。共计77项内容,提升改造绿化面积72.6万平方米。

4.绿地广场和微型公园建设:新建绿地广场10个、提升绿地广场10个、建设口袋公园10个、新增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

5.劳动公园提升改造:从绿化景观提升、公园水系景观改造、开放性改造、净水节水生态型公园建设、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其中提升绿地5.94万平方米,建设商业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地上0.4万平方米,地下0.66万平方米),建设健身广场800平方米,提升园区道路2800平方米,新建配套用房240平方米,建设地下停车位720个,充电桩360个,总改造面积7.07万平方米。

6.迎“十四运”重点道路建筑物外立面整治项目:计划投入5462万元,对涉及的6条重点道路沿线59个点位进行外立面整治。

7.迎“十四运”城市夜景亮化项目:实施8条道路沿线225栋楼宇和2座人行天桥夜景亮化工程。

8.市政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十四五”期间总投入约1.5亿元,实施262条、18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的维护,16座人行天桥的维护,5099盏路灯的维护;道路黑化1条,背街小巷提升15条,人行天桥提升2座;道路、人行天桥安全检测及信息化档案建设,人行天桥安全检测,防汛应急物资储备,专家咨询库建设。

第二十六章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聚焦生态环保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治理,着力改善生态质量,营造天蓝、水清、土净的优美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大气治理。坚持科学治霾,综合运用治污减霾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加强污染源监管,实现源头管控和长效治理。实行“红黄绿”挂牌管理[27],严格控制建设、出土工地等扬尘排放,全力遏制扬尘污染。持续推进餐饮油烟治理,加大对餐饮店油烟净化设施使用情况执法力度,提高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使用率,确保油烟达标排放。建立健全大气监管体系,积极配合推进三级网格空气质量监测微型站建设,加强数据分析运用,以煤、扬尘、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油烟、汽车尾气污染控制为重点开展“靶向式”治理,推进臭氧、细颗粒物协同治理,探索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将减污与降碳协同推进,碳排放逐年优于考核目标。

加大水体管控力度。加大水体管控力度。统筹开展全域治水,加强护城河莲湖段水质监测,做好西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和西电开关电气3家国家重点水污染企业监督性监测。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涉水企业污水排放排查力度,持续推进生活污水严防治理,严厉打击水污染违法行为,提升水污染源头防控水平。落实市级河流水污染考核补偿机制,激发治水、管水主动性,不断提升水体环境质量。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利用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流转环节监管。结合西安经建油漆有限公司等企业退城入园,加强对涉及高污染行业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用地,以及高污染行业企业用地用途拟变更为公共设施用地的监管,杜绝未经调查评估地块直接进入用地程序。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和日常有效监管,杜绝非法倾倒。做好已查明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的过程监管,防止二次污染发生。加强土地监管执法,控制土壤新增污染。

专栏15: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清洁能源替换:督促西联供热实施4×150蒸吨燃煤锅炉煤改天然气工程,尽快在厂区内新建3台100t/h燃气蒸汽锅炉、在大兴新区1号燃气供热站内新建2台116MW燃气热水锅炉(共3台),对原有4台150t/h燃煤锅炉进行替换,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比重。

2.西安土门地区集中供热(冷)一期工程:采用“污水源热泵+冷凝式燃气锅炉调峰”的复合能源系统供能,拟建设集中供热(冷)站一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总供能面积约313.8万平方米。

3.水体环境质量提升:督促西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实施再生水化提标改造工程,提高排放标准,提升水环境质量。

4.土壤污染防治:督促西安西化氯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对已查明污染地块实施修复治理,杜绝未经修复治理污染地块违规使用。

第二十七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以绿色为底色,把绿色循环低碳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绿色转型。以技术升级、工艺升级、设备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依托大兴省级低碳试点园区建设,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合同能源管理和绿色新能源的应用。推动绿色服务模式创新,适度发展节能服务业,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推动节能服务由设备、项目向系统性、区域性能源系统优化转变。鼓励辖区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选用绿色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实现产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建项目,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提升关键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策划再生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供暖项目,探索研究地热能、干热岩等取暖技术,实现清洁取暖。强化全面节水意识,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小区,树立一批节水型示范单位。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和交易中心,提高废纸、玻璃、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率。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严格落实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组织开展环保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五进”活动,依托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绿色低碳主题宣传,引导居民群众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充电桩、分布式光伏发电等节能技术推广,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第二十八章 推进未来社区建设

以人性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点促面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政策与方法,以集约高效为基本要求,启动未来社区建设试点项目。以实现多主体投资、产权共享等为目标,创新投资方式,动员社会资本投资社区运行设施建设,提升住宅品质和生活质量。实施公共服务配套承载力评估,确保未来社区服务管理高效运行。狠抓大兴新区、土门地区、大明宫合作区城棚改项目,以地铁8号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TOD模式,吸引高端社区服务企业集聚。

完善未来社区公共环境。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优先推动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小社区、大智慧”的智慧社区形态。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推进立体复合式绿化。合理配置和布局社区车行道、人行道、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推动公共交通无缝衔接,便利居民出行。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气网、水网和热网布局,打造海绵社区和节水社区,提高零碳能源利用比例,实现“花园式、无废式”发展。引进未来社区关联产业综合服务运营商,提供各环节定制化、实时化综合解决方案。

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强邻里场景应用,构建承载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打造邻里互助共同体。加强教育场景应用,完善周边学前、青少年、中老年等全年龄段教育设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共享学习平台。加强健康养老场景应用,全面推广“5+N”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健康管理线上线下融合,科学配置体育健身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加强物业场景应用,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提供多层次、高性价比物业服务。加强社区治理场景应用,健全民意表达、志愿参与、协商议事等机制,提高居民自治共享水平。

第八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安定祥和的平安莲湖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二十九章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营造平安和谐发展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建立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等机制。强化各级干部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扎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把握传统和非传统“两个领域”,突出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依法严惩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破坏危害国家安全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建设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严守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平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加大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隐患排查力度,坚决防止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日常监管,有效监督评价建筑项目安全生产,坚决打击建筑施工违法违规行为。常态化开展既有建筑安全排查,及时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大讲堂、应急演练等活动,全面普及各类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提升经济安全稳定性。维护供水、供电、油气、交通、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巩固经济安全发展基础。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抵抗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健全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重点产业、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等关键领域经济安全监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反恐防恐工作力度,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升和应用,构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打击违法犯罪的新机制、新手段,提升打击效能。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立完善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加强行业场所治安管理,加大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力度。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经常性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守护”行动,实现联防联控全覆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一体化应急处突机制,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大对乳制品、畜禽肉制品、保健食品、网络餐饮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领域“一非两超”[28]、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建设智慧食品监管和追溯平台,实现“远程监管可视化,全部品种可查询,重点品种可追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畅通投诉渠道,打造食品安全城区。开展药品市场秩序整治,完善监管网络和体系,依法规范医疗机构用药。

构建安全网络环境。强化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建设,提升网络阵地管控能力。加强对金融、能源、通信等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网络综合治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移动应用程序信息内容乱象、网络谣言等方面专项整治力度。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群众网络安全意识。

第三十章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统筹优化全社会应急力量,健全应急预警和救援机制,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服务保障,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统筹优化应急力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应急预案统一制定、应急力量统一建设、应急物资统一管理、应急处理统一指挥、应急信息统一发布。明确并细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化、社会化救援力量为支撑,发挥企业微型消防站、社区紧急救援站基础作用,健全应急工作机制,提升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

健全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快修订《莲湖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安全生产、消防、防涝、防汛、减灾救灾等专项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大力推进跨区域、跨条块以及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重大灾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救灾应急能力。

整合建立应急管理平台。全面普查运用自然灾害信息,加快实现应急管理、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建设、生态环境、水利、卫生健康、消防救援等部门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形成全区“一张网”应急管理机制,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强化实时监测、动态监管、智能控制、应急指挥功能,实现区-街道-社区之间纵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强化应急服务保障。加强医院、消防站、公园、物资储备场所等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完成辖区68个防汛易积水点位改造。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强化必要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储备保障。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综合执法和应急管理服务保障,做好人员安全、通信与信息、技术装备、交通运输、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第三十一章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建引领,加快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城市治理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转型,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健全政府负责社会治理的责任体制,建立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发挥民主协商作用,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现代科技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坚持重心下沉,依法厘清部门、街道、社区权责边界,打通基层治理脉络,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下沉到基层,实现公共资源向基层聚集、公共财政向基层倾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权统一、人财物相符”基层治理格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社区志愿服务“四社联动”,强化基层治理保障。探索创新群众自治有效路径,搭建便捷议事平台,提高群众自治活力和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治理资源逐步整合、功能基本聚合、力量深度融合、手段更加综合,打造具有莲湖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稳步推进“多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搭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信息平台,推动社会治理与数字城管、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优化完善发现问题、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等功能,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发挥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作用,巩固提升“萤火虫”志愿服务建设成果,提高多元共治水平。探索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打造新型智慧城区。加速构建多网融合智慧网络与多平台信息共享支撑体系,实现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城区建设深度融合、迭代发展。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和业务创新,打造一批面向政务办公和政务服务的智慧应用系统,提高新型政务系统运行效率。构建智慧生产、智慧经济、智慧生活等多元化应用场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提升、群众生活方式数字化升级。



第九篇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有温度的幸福莲湖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第三十二章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区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深入推进“名校+”改革,加大联合体内资源共享、质量管理、帮扶效果考核等工作力度,促进联合体全面深度融合。加强教育集团组建、管理,探索与区外名校联动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到2025年,打造5所省、市知名学校。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实现督导对象和内容全覆盖,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巩固提升公办园及在园幼儿占比“双50%”成果,普惠园占比、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优质资源帮扶带动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强化高中课程及特色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推进职业学校“三教”改革[29],探索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30]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持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完善人口规模与学校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对企业搬迁、旧厂改造、学校周边长期闲置、低效用地或待开发土地,优先规划为学校增容预留用地。结合旧城改造,扩大定点学校占地面积。严格落实《加强西安市居住区配套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强化教育设施同步配套建设。加大校园建设力度,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不断优化教育布局。到2025年,再新建、改扩建公办校园6-9所。

倾力打造素质教育品牌。坚持“五育”[31]并举,突出“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培育、涵养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突出德育为先,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打造德育教育品牌。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做强做大校园足球品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运动会、艺术展演、研学旅行等素质教育活动,鼓励特色社团建设。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体育、艺术、劳动、美育、心理健康特色学校5-10所。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加强教师招录补充,创新教师招录方式,落实好教师待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名校长+”“名师+”工程,抓好各学段教师培训培养,打造一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加大优质学校教师到提质学校交流轮岗力度,促进优秀师资均衡共享。强化教师评优表彰,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建成智慧化校园20所。



专栏16: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1.教育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再新建、改扩建公办校园6-9所,与军队驻地单位协商共建1所小学、1所幼儿园。

2.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每年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和警示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树立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每年培训教师不少于1万人次。培养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少于100名。强化优质学校教师到提质学校交流轮岗,每年交流轮岗不少于50人。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3.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名校+”改革,促进管理干部、教师“双交流”。强化教育集团管理,实施名校引进工程,积极探索与西工大、铁一中等区外名校联合办学,组建跨区域“名校+”教育联合体2个。到2025年,打造省、市知名学校5所。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教育质量考核和结果运用。

4.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校长职级制、课堂教学模式、高考等改革,落实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至少有1项改革成果(案例)在全市范围内学习推广。

5.素质教育品牌工程。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每所学校至少建设1个特色社团。创建体育、艺术、劳动、美育、心理健康等特色学校5-10所。扩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做强做大校园足球品牌。再创建市级特色高中2-5所,省级示范高中1-2所。

6.教育技术信息化工程。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3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到2025年,建成智慧化校园20所。大力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满足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新需要。

第三十三章 稳定扩大就业增收

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增收,让群众幸福饭碗端得更稳。

提高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和监控预警机制。

扩大就业容量。实施企业稳岗扩容工程,依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发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就业吸纳作用,鼓励企业扩岗,支持企业稳岗,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实施“以创促就”扩容工程,巩固“市场主体建设+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的市场化创业孵化模式,鼓励自主创业,扶持青年创业,打造示范性创业街区,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实施灵活就业扩容工程,充分挖掘岗位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灵活就业用工保障机制,提供多样化就业保障服务。

提升就业质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提供多样化培训模式,努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施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政校创业培训合作机制,强化各类人员专题创业指导,加强创业孵化载体的孵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创业者创业能力。实施和谐用工提升工程,完善“多元一体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指导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促进充分就业。健全供需招聘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创新招聘服务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分类登记、分类指导,实现动态管理、精准施策。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推进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健全就业援助服务体系,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提供托底安置、社保补贴等政策保障,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专栏17:“十四五”就业服务重点工程

三大扩容工程

企业稳岗扩容工程

(1)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构建“就业岗位蓄水池”,确保就业岗位稳定输出。(2)实现企业岗位信息分类采集,实时更新岗位信息,确保发布岗位的真实性与实效性。(3)提供惠企政策直通服务,积极落实各项补贴等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稳定用工。

以创促就扩容工程

(1)深化创业政策落实,制定《创业贷款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建立“政银企一体化融资服务”模式。每年提供贷款资金6000万元以上。(2)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器作用,提升创业企业孵化能力。每年入孵企业不少于1600家,带动就业1.8万人以上。(3)挖掘创业先进典型,评选“创业明星”,打造独具莲湖特色的创业示范平台,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灵活就业扩容工程

(1)建立灵活就业用工平台,及时提供灵活就业用工信息,发布各类居民自主就业岗位信息。(2)依托商圈发展,挖掘临时用工、分时用工岗位潜力,打造灵活就业聚集地。

三大提升工程

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1)制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书》,加大在职职工技术技能提升,推进定向技能人才培养,每年鼓励在职职工提升技术技能不少于2000人,培养技能人员4000人以上。(2)依托工业企业资源,积极推选“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3)推进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模式,举办“莲湖技能大赛”,开展“莲湖工匠”评选,弘扬工匠精神。

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1)定期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开设“专题创业讲座”,提升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开办创业培训班不少于40期,培训创业人员不少于1000人。(2)结合宜居幸福社区建设,依托15家标准化创业中心,创建莲湖社区就业服务示范点(站)。(3)打造“创业主题宣传月”“莲湖区就业创业节”等品牌活动,扩大创业宣传阵地,提供多元化创业服务。

和谐用工提升工程

(1)建立云上“多元一体化”机制,在街道、企业建立流动仲裁庭、基层调解委员会等子平台,提升调解仲裁能力,结案率达到94%以上。(2)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诚信黑名单,推行“维权投诉二维码”机制,引入并启动公证“实时保”APP,构建健康用工环境。

四大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供需招聘服务体系

(1)推出“莲湖区掌上就业服务平台3.0”,优化在线求职、岗位查询、精准匹配等功能,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2)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直播带岗”“云端招聘”等活动,做大做强莲湖招聘品牌,每年开展各类招聘会不少于50场,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000人以上。

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

(1)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累计建成就业见习基地60家以上,提供见习岗位不少于500个。(2)建立退役军人就业联动机制,开展“专场招聘会”“就业服务月”等活动,提高退役军人就业竞争力。(3)健全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分类开展失业人员登记,完善少数民族就业工作台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4)健全务工人员就业服务机制,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专项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指导职业中介机构依规开展中介服务。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

(1)打造“人社服务标兵”,持续推进“打包办”“简便办”等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创建莲湖就业服务品牌。(2)健全区-街道-社区“三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3)探索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做好就业统计分析工作,动态掌握各类人员就业需求,实现就业全覆盖。

健全就业援助服务体系

(1)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建立特困人员就业台账,精准化开展就业援助,为长期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安置。(2)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能力。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保缴费、社保补贴等政策,减轻就业困难人员生活压力。

第三十四章 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高品质养老服务环境。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居家养老工作为重点,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全区老年人口结构和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5930”PPP项目为依托,通过租用等形式,对现有闲置建筑场地进行养老设施改造,显著改善整体养老服务基础条件。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不低于4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总床位数不低于40%,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和嵌入式家庭以床养老床位数比例达到8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载体、社会组织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养老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在街道、社区、小区形成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与居家社区探访制度,持续为独居、空巢、留守等困难老人提供关爱帮扶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社会化运营。发展嵌入式家庭以床养老服务,将现金补贴方式逐步转换为服务补贴,支持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上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高效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扩展“虚拟养老院”服务范围及职能,延伸服务触角,在各街道、社区建立“虚拟养老院”服务点,实现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将“虚拟养老院”与“5930”项目相融合,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实现线上点单,线下服务,形成智慧化养老服务生态链。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发一批为老服务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贫困人口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稳定养老服务队伍。鼓励养老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相关培训课程,着力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利用现有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大养老管理和护理员培训力度,逐步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引入国内外知名养老品牌机构,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专栏18:养老服务重点项目

1.“5930”多层级品质化养老服务项目:对辖区闲置建筑场地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5家养老类机构(含老年养护院、养老院及医养结合),9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总建设床位2600张,改造面积约72900平方米。

2.汉城南路健康生活郡:北至枣园东、西路,南至丰镐西路(利君南苑)、红光路,西至利君西生活区,东至团结四路,占地共计约752亩,将打造集医药研发、医药电子商务、医养示范、健康生活、智能科技、缤纷康养、利君研发、康养医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医养示范项目。

3.西安城市发展集团养老项目:由西安城市发展集团投资约1.2亿元,在二府街建设1家二级医院及1所中高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升区域养老综合服务水平,带动医疗、康复等关联产业发展及就业,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4.医养结合工程项目:完善多模式多层级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持续推动医疗养老网络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生活照护、康复护理、医疗健康连续性一体化医康养护基地。

5.商运普康颐养健康产业孵化中心项目:由商洛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投资约4.03亿元,在西斜路9号建设医养结合现代健康产业孵化中心,以全龄老年人照护为特色,集医疗、旅居、康养、护理等服务板块,通过营养配餐、健身康复、健康管理、医疗等服务内容,打造“医养+康养+长期招呼服务管理+互联网”的高端医养综合体。

6.丰庆路财富广场医养中心项目:由陕西瑞泽恒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5500万元,在莲湖区丰庆路1号财富广场建设"医养一体养老服务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设计养老床位500余张,医院用床160余张,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第三十五章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健全机制与优化服务并重、扩大覆盖与精准有效并举,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生活更加安心。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社保模式,建立全覆盖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持续推进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政策“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优化医保经办流程,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水平。落实省市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办法,确定工伤预防的重点领域和实施项目,稳慎做好工伤职工待遇调整工作。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机动、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社会救助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加强救助工作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受理、主动办理”救助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等重大生活困难,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

强化住房保障。落实住房保障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搬迁一批、安置一批”,统筹推进31个安置房建设项目,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好。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租购并举住房制度,规范中介机构发展与服务。完善住房保障监管体系,提高保障性住房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应保则保”。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居住用地“两个20%原则”[32],做好土地承接及建设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保障公租房、共有产权房项目选址、立项、规划等相关工作,保障和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

第三十六章 丰富文化体育生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健全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积极传承“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主题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高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方所书店”“古西楼书屋”为阵地,推动“24小时不打烊”书店、“精读”图书馆、标准化社区书屋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鼓励发展“阅读+”新业态,开辟“书店+咖啡+文创”城市生活新空间。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推出一批以《莲湖故事》系列丛书为代表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莲湖文化软实力。

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老旧厂房、街心花园、人防场地等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室内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所和社区全民健身中心,打造1-2个体育运动公园。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更新及维护管理,推进环大唐西市健身步道、劳动公园健身园区、区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项目建设,丰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足球、操舞、电竞等体育运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品牌赛事创新。加强武术推广,积极参加全国武术之乡、全国传统武术等各类体育竞技比赛,叫响做实“全国武术之乡”品牌。打造足球示范区,扩大莲湖体育影响力。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加强文物保护、考古、执法力量,全力推进文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鼓励和支持文博单位与学校、社会团体等共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教育基地。推进多部门协同的文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物保护监测模式,努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新标杆。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集非遗展示、研学体验、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新业态复合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多元发展。

专栏19: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1.区“三馆建设”PPP 项目:建设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及地下停车场,促进文化惠民,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加快社区公共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聚焦群众文化活动亮点,打造社区活动品牌;提升社区文化服务站点硬件设施,打造社区站点品牌;结合社区文化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内容,打造社区宣传品牌。

3.陕西省全民健身设施完善工程:新建1栋4000平方米的健身体育广场,加快推进全区健身器材更新提升,规划新建及更新小区健身器材150套以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建设健康、文明、多功能的文体阵地,促进全民健身。

4.打造“足球示范区”:制定足球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足球发展管理体制。动员基层足球协会组织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发挥足球赛事带动作用,提升足球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广大足球爱好者普遍参与,营造浓厚足球文化氛围,推动足球运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发展。

5.打造“品牌赛事”:加大“一区县一品牌”活动创建力度,在“全国武术之乡”品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力争打造足球、电竞、操舞等2-3个具有莲湖特色的品牌赛事,形成示范引领,建设体育强区。

6.区运动公园项目:打造集棒球场、网球场、极限运动、儿童休闲等为一体的西北首个国际化赛事级别体育文化公园。

7.大兴文体中心项目:以提高群众文体生活品质为目标,规划建设集文化、体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第三十七章 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

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普及健康中医、推进医养结合为重点,推动健康莲湖取得新成就。

促进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动“5+N”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发展,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水平。积极对接省属、市属三级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监管,依法依规完成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专业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资源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提升高发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知识普及和防治能力,继续巩固好莲湖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照护服务供给体系,满足群众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加快建成区疾控中心,加强对重大、新发、输入性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检验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联防联控,提升重大疫情预警应对能力。建立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成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立规范的院前急救网络资源配置、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区中医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看中医、用中药需求。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规范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促进非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与医疗机构中医诊疗服务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症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支持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全面推开家庭病床设置,加强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支持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比例。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40%。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老年健康指导、慢性病早期干预、营养指导、失能预防、心理健康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推动集医疗健康、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于一体的医康养基地建设。



专栏20:医疗事业重点项目

1.西电集团医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改建项目:位于丰登路97号,规划建设一幢占地51.78亩的门诊住院综合楼,进一步改善群众医疗环境,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2.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位于沣镐西路以南、昆明路以北、汉城南路以东、团结南路以西(土门“四村”改造区域内),规划建设一所具备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中医治疗等功能的医疗服务机构。

3.区康复医院建设项目:位于红光街29号(现莲湖区红十字会医院),主要是对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改建,改造配套附属设施,配置现代化康复医疗设备,依托周边医疗资源,开展老年康复、中医康复、儿童康复、职业病康复为主的康复疗养服务。

4.区疾控中心项目:拟选址于汉城创客空间以西、东尚观湖以东的政府储备用地。拟建10000㎡独立院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办公楼、实验楼和后勤保障楼,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传染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八章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五个认同”[33]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加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改造,加快完善水电管网、道路、消防、通信网络、天然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完成街区内37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推进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街区综合品质。推动实施顺城巷棚户区改造,打造与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遥相呼应的特色文旅街区。

助推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老字号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支持引导同盛祥等老字号适应市场需求,向制度化、标准化、连锁化、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发展。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少数民族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发展。依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商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经营者的服务水平。

促进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在资金投入、硬件提升、少数民族教师招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历史文化街区中小学校与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联动共享,保障各民族学生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广泛开展各民族经常性交流活动,积极举办各民族座谈会、文艺联欢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力推广学习巷、化觉巷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经验做法。以“白秀兰360群众工作法”“白秀兰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样板,以点带面,鼓励引导基层探索更多特色服务品牌。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医疗、养老、低保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益。

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示范单位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北院门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做法,力争再打造1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3个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开展“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3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宗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三十九章 推动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关心关爱妇女儿童、青少年、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人群,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巩固会改联和区域化建设成果,健全组织体系、扩大组织覆盖面,凝聚团结奋进的巾帼正能量。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宣传好家风家教,夯实家庭在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发挥维权莲湖分站、区婚调委及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区阵地作用,帮助妇女儿童就近、便捷、有效维权。

推动青少年事业全面发展。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完善青少年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服务青年成长和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功能,支持青年多渠道就业创业,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关心关爱青少年,深入开展困境帮扶、就业援助、创业扶助等工作。积极创建“红领巾法学院”,强化青少年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莲湖发展注入新动力。

提高退役军人保障服务水平。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健全“退役士兵公开竞争、用人单位择优招录”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严格执行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等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加大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家庭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依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

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创业个体实施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的双轨保障。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对户籍人口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给予政策资金保障,建立教育与康复并重、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困难残疾人救助政策,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残疾独居等特殊残疾困难群体,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完善残疾人日间照料、集中托养、居家安养“三位一体”的托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机制,保障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十篇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形成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第四十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健全党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十四五”全区的发展方方面面,严格执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度,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动态,加强舆情研判,敢于发声亮剑,引导党员干部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积极稳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区有机统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强化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坚持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支持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导向,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配班子、建队伍,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抓实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深化理论武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教育、大培训。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改善专业结构,完善来源、经历结构。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整体功能。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科学制定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不同层面的干部队伍梯队,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建立干部成长责任制,分层级抓好干部成长管理工作。加大运用“三到三看三破”办法,主动到基层、到一线、到项目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制定领导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实施办法,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实施优秀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铁军实践历练计划等,全面提升干部“七种能力”。建立干部轮岗交流制度,丰富干部成长经历和实践阅历。细化落实“三项机制”,大胆选拔使用政治成熟、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加大干部招录招聘力度,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完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研判机制,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调整失职懈怠、工作滞后的干部。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完善日常管理监督制度,加大干部管理力度。健全“优者奖”机制,成立评先选优工作领导机构,探索建立申报、述职、评选、公示、表彰等流程化评优机制,旗帜鲜明鼓励实干,在全区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争优氛围。

第四十二章 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补足短板。健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刚性制度,以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基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各领域党建工作大排查、大整顿,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区委党校和莲湖城市党建学院(社区学院)为载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班,坚持对全区党员干部分批次、分重点进行轮训,使全区党员干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街道社区党组织,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推动城市改革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机关党组织,切实解决“灯下黑”“两张皮”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国有企业党组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党建优势体现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上。学校党组织,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党的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

着力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扎实开展社区“两委”集中换届,选出担当作为好“头雁”,换出干事创业好班子,不断提升社区干部队伍战斗力。巩固夯实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试点成果,健全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晋升体系,有力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能力。引导辖区驻地单位、“两新”组织[35]、志愿服务团体党组织等紧密融入“三联一延”[36]基层党建机制体系,持续推进“莲心•360 民呼我行”专项行动,办成、办好一批群众认可的实事好事,带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水平全面提升。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立足新阶段新要求,推动政治监督更加有力,日常监督更加扎实有效,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腐败效能逐步显现,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进一步巩固。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和赵正永案教训,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举措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典型问题,切实解决敬畏之心缺乏、法纪观念淡薄的问题,强化纪律规矩教育,扎紧制度笼子,真正做到挺纪在前、不越底线。

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深入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受理群众举报的方式方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茬解决“庸懒散慢虚粗”等作风顽疾。聚焦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切实解决宗旨意识树得不牢的问题。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升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政治巡察,建立健全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第十一篇 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勇立潮头、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基层实践的引领、指导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切实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第四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切实维护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健全规划衔接、政策、资金保障等机制,确保规划高效实施、落地见效。

加强规划衔接。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规划衔接,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按照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衔接配合的要求,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

建立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科学精准、务实管用的原则,全面梳理已出台政策,做好“立改废释”工作。提高政策制定科学性有效性,健全方案公示、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做好政策衔接,提升政策系统性、协同性。加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厘清责任边界,明确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构建层层负责、协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格局,科学划分事权和责任,合理界定“属地管理”适用范围。对重大专项工作实行专班推进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财政保障支持。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推进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紧密衔接,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根据规划实施需要,做好财政预算滚动调整工作。结合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优先安排财政预算。

第四十五章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坚持将重点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项目落地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对于纳入“十四五”重大项目库的项目,在规划选址、土地供给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简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拓宽重大项目投资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强化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对前期工作进展快、带动能力强、新谋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时入库管理,并积极争取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对建设进度未达预期的项目,及时动态清理出库。

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加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实行项目建设专班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推动重点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运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遗留问题,治愈“城市伤疤”。

第四十六章 加强规划评估考核

建立科学的规划评估考核体系,动态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强化评估考核结果应用,不断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提升规划评估能力。进一步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重点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合理性建议。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将规划涉及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科学合理设置年度考核指标,健全差异化、精准化考核评价体系。简化考核流程,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提前或超额完成规划指标的,予以表彰奖励。

严格调整修订程序。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不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经评估确需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时,应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完善规划内容,并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查批准。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

第四十七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区域发展、关注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为规划落地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丰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规划的主要政策措施,提高公众知晓率,使规划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市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区上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追赶超越的浓厚氛围。

健全各方参与机制。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积极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健全舆论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序,提升规划实施的透明度。


[1] 煤改洁:以煤为燃料改为以清洁能源为燃料,主要包含“煤改电”和“煤改气”。

[2] “散乱污”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

[3] 五项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4] 五个扎实: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5] 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6] 优二强三:做优二次产业,做强三次产业。

[7] 三改一通一落地: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断头路”打通、架空线落地。

[8]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9] 两个“注重”,一个“加强”: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10] 窄带物联网(NB—IoT):是物联网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主要应用于低速窄带业务领域。窄带则是指网络接入速度为64Kbps(最大下载速度为8KB/S)及其以下的网络接入方式。物联网则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11] 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5大新兴产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2] 都市工业:以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具有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特点的现代工业体系。

[13] 数字孪生: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14] OTO模式: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

[15] 龙门行动计划:我市扶持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的行动计划。

[16] 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西安市瞪羚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制定的认定标准为:一是高成长且历程短,上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连续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以上、成立时间不超过8年;或成立5年内总收入突破5亿元。二是创新活跃,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开展产品、工艺、技术创新等活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自企业成立以来至少拥有1件发明专利,累计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三是企业连续4年研发费用占年度营业收入的5%以上;成立5年内总收入突破5亿元的企业,连续4年研发费用占年度营业收入的2.5%以上。四是无失信记录。照章纳税、重合同守信誉,诚信系统、税务系统和银行系统均无失信记录。

[17] 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18] “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19]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0] 阳光政府:指政务公开和透明度高的政府。

[21] “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2] 双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

[23] 僵尸企业: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

[24]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5] “四个一批”人才: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大的专业成就、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

[26] “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27] “红黄绿”挂牌管理:绿牌为达标施工、黄牌为警告整改、红牌为停工整顿。

[28] 一非两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9] 职业学校“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30] “1+X”证书制度:“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1] 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32] “两个20%原则”:20%的居住用地,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各类人才、院校毕业生、农民工住房问题和相应的子女入学、就医等配套问题;20%的居住用地,用于限地价、限售价的“双限房”建设,以共有产权的形式,解决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无自有住房各类人才的居住问题。

[33]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4] “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

[35] “两新”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36] 三联一延: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与城市管理网格党小组协同管理的“三级联动,一级延伸”共建共治城市基层党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