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区北院门风情街简介

莲湖区是古都西安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西安市区西北部,总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69万。莲湖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宫城、皇城所在地。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莲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厚的历史遗存,使莲湖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散发着独特的旅游文化魅力。

莲湖区历史文化街区,北起莲湖路,西至西城墙,南起西大街,东至北大街,总面积2.24平方公里,人口约7万人,其中回族群众3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北院门位于鼓楼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华门大街,长600米,宽15米,位明清建筑风格。清代时,与此街南口相连的竹笆市以西,被称为“南院”的陕甘总督部衙门,而位于此街北口的巡抚部院衙门相应地被称为“北院”,“北院门”因此得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及朝廷大臣一路“西巡”至西安。自从她驻跸“北院”后,在1900年至1901年近一年的时间里,北院成为当时全国的行政中心。百官觐见、各省进贡,都在北院办理。与此同时,北院门的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初年,北院门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1927年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这所学校的基址,莲湖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三百多年来,北院门深受北院的影响。位于西华门大街上莲湖区人民政府大院的门牌号,始终是北院门159号。

1992年,莲湖区人民政府对北院门实施了大规模的改造,恢复了这里的明清民居建筑风格。2005年3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再次对“北院门风情街”进行提升。

北院门北头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西安几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南面的正额“人文荟萃”,是陈少默先生的手迹;北面的楹联“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是卫俊秀先生的墨宝;中间的大篆为刘自椟先生所书。在石牌坊的南面,有一组铜雕,塑的是一个大力士正在举石锁,旁边有几个人在观看,反映了回民尚武的风习。

街区内道路密集,共有三类以上道路62条,其中最宽的15米,最窄的2米,最长的668米,最短的60米,主要特点为多而不宽。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麦苋街,红埠街,庙后街,大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等9条街道,既是街区内主要的交通干道,也是回族群众工作生活最为密集的地方。

街区经济以发展民族餐饮、商贸和旅游服务产业为主。街区内店铺林立,共有经营户2500余户,从业人员上万人,大部分为回族群众,经营品种从民族饮食、干过杂货到民族服饰多达1000多种,经营模式多为手工作坊式小规模经营,年营业额约5亿元。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贾三的灌汤包子、辇止坡老童家的腊牛羊肉等已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代表,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北院门为核心形成的历史文化风情街,是古城西安人文资源密度最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最为浓郁的区域。街区涵盖了著名的钟楼、鼓楼、清真大寺、高家大院等古迹和民居。13座清真寺和环寺而居的穆斯林,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各大宗教和谐发展的文化景观。

游客来到北院门风情街,不仅能体验莲湖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还可感受千年古都风味小吃,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1300万人次,特别是节假日,每天基本保持在10万人以上,201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5日的日游客接待量超过21万人。故有“到西安,不到北院门回民街,等于未到过西安”之说。

过去在北院门流传着“高家的墙,马家的房,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俗话(三家都在街西侧)。“高家”指高岳崧故居,现为北院门144号,又称“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内一个官宦人家的宅院,满载着跨越400年时空的动人故事,是西安“家”文化的一个缩影。游客们走进宅院时,可以产生跨时空、到数几百年前的邻家去串门的亲切感,这里曾经拍摄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安事变》《家族》《聊斋》等知名影片。

“马家”,指马百龄、马平甫家,在高家南邻。马平甫的先祖马百龄在清朝咸丰年间为官又经商,很富有,房舍富丽堂皇。马平甫(1898-1960)是西安著名回族绅士,一九四九年前担任过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长、清真大寺“总社头”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人联合在渭南开办机器(棉花)打包厂,这是陕西回族第一家引进洋机器的工厂,为陕西发展民族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解放初曾担任西安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马家大院的前院现为莲湖区交通局等单位所有,内宅(转角楼)现归回坊文化爱好者白璋先生所有。白璋先生对内宅进行了彻底的落架大修,揭瓦亮椽,油漆彩画一新,加以保护。

“米家”,回族,指米小亮家,房产在北院门路西马家大院南,临街的房九大间(现为商店所用),米家以经营古董发家致富。传说米家与朝廷内的大官(一说皇帝)有交情,对于发财致富起了重大作用。米家开有若干商号,置了许多房产,很有钱,并以乐善好施著称,故有“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传说。